领先和落后都会挨打,但坚持开放合作者终将穿越周期。
转载来源:通信产业网 关税大棒下的通信产业:困局与突围 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jM5MzM4MjQwMA==&mid=2657768126&idx=2&sn=f7aaec35a41576d77f637916686385ef&scene=45#wechat_redirect
文 | 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 马继华
美国现政府对全世界特别是中国输美商品挥舞关税大棒,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不确定性挑战,也给通信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伤害。
从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到中兴通讯支付天价罚单,从TikTok数据安全争议到小米被移出军事黑名单,这场表面上的关税博弈已演变为系统性技术遏制,中国通信产业正经历着全球化进程中最复杂的压力测试。
国内的通信运营商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国际市场拓展,比如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运营的ZONG公司用户数千万,但运营商的海外拓展环境早已超越单纯商业竞争范畴。
美国商务部早就明确将中资运营商列为“潜在安全威胁”,这种标签化操作导致泛安全化的市场准入机制形成示范效应,导致多个国家在频谱拍卖、运营牌照发放环节设置政治门槛,也直接导致中国运营商参股本土企业申请受阻,或者网络建设方面采用“混合组网”的折中方案。
关税增加,对像华为这样的通信设备商或许暂时并没有什么直接压力,因为中国的通信设备早就被封禁在美国市场之外。但是,美国这种行径还是会继续扰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。
美国逼迫和诱导“盟友”替换有关中国设备,更通过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切断高端芯片供应等,精密设计的供应链围剿导致“海外5G订单减少,基站交付周期延长”。
同时,技术封锁的“回旋镖效应”正在显现。英国电信为拆除华为设备支付的5亿英镑账单,最终转嫁给数百万用户来承担。巴西运营商TIM选择中兴通讯建设亚马逊雨林基站时,美国干涉反而加速了项目签约进程。由此来看,“政治正确”与商业逻辑的冲突虽然严重,但中国设备的成本优势,在海外运营商眼中远比地缘政治说教更具说服力。
美国新的关税规则将“含中资成分”的认定标准从30%降至10%,这让部分中国产的手机在国外的组装业务陷入被动,零配件的获取成本也更高。同时,更隐蔽的打击来自软件生态,Google Play商店对预装中国应用的审查周期延长,导致新品发布推迟。
不过,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倒逼出中国企业的“链式突围”。某手机厂商设立欧洲设计中心,通过本土化团队开发符合GDPR标准的操作系统;某手机厂商与非洲国家政府共建移动支付平台,将硬件销售转化为数字服务输出。
站在历史的维度观察,从程控交换机时代的七国八制,到3G时代的TD-SCDMA标准突围,每次技术代际更迭都伴随博弈升级。当前的特殊性在于,遏制已从单点打击演变为体系压制,从商业竞争异化为贸易对抗。
但是,我们也应该看到,压力测试会催生结构性变革。华为等多企两年就已经布局数十家半导体企业,长江存储等已实现相关芯片量产,越来越多的南方国家采用中国的5G方案,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集体加入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产业链的自主重构正在改写游戏规则,也正在重塑全球通信产业的地缘版图。
总体而言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关税贸易和技术对抗中,中国通信企业应该认清,“领先和落后都会挨打,但坚持开放合作终将穿越周期。”我们坚信,关税壁垒在全球化大潮下会逐步消解,技术标准在市场需求中也会自然演进,今日之困局或许正是明日之新局的起点。
作者简介
马继华
编辑:晓燕 亮亮
指导:辛文